欢迎访问林西县政府网站! 蒙文版

林西县人文资源介绍

林西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北部,地处辽河上游,大兴安岭余脉南段,地理座标为东经117°37′—118°34′,北纬43°14′—44°15′。西与克什克腾旗接壤,东与巴林右旗毗邻,北接西乌珠穆沁旗,南与翁牛特旗隔河相望。全境南北较长,最长117公里,东西狭窄,最宽73.5公里,总土地面积3933.1平方公里。境内有大小河流15条,均属西辽河支流西拉沐沦河水系。境内群山绵延,川谷纵横,资源较为丰富。

林西是赤峰地区经济、文化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,有文字记载和文物佐证的历史就有五千余年,生活在这里的各族先民们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。林西城南的锅撑子山是我国著名的细石器文化遗址;县南部白音长汗为新石器兴隆洼文化遗址,代表了一个独特类型,被考古界命名为“兴隆洼文化白音长汗类型”;大井古铜矿遗址驰名中外,,被史学家誉为“古代北方铜都”。林西镇西门外还有汉代砖瓦窑遗址;唐代在县境西拉沐沦河北岸(今双井店乡西樱桃沟村)设松漠都督府,辽代又于此建饶州。后金天聪八年(1634年),林西地区划归巴林部;清顺治元年(1644年)至光绪三十一年(1905年)为巴林旗牧地。 清光绪三十四年二月十五日(1908年3月17日),热河都统廷杰奏请清廷批准,始建林西县,属承德府赤峰直隶州辖;民国元年(1912年)至民国22年(1933年),林西县隶属热河省;1933年3月6日,日本侵略军侵占林西后,林西县属伪满洲国兴安西省,1942年撤兴安西省建兴安总省,林西县隶属兴安总省兴西地区行署。

1945年8月,当苏联红军出兵东北路经林西时,林西人民为之带路、送信、提供军需物资,为击败日本侵略军立下了功劳;1945年末,中共热北地委、热河省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、热河省军区第二十军分区同时在林西成立,此时林西成为热北地区党、政、军的领导中心,为开辟热北地区的革命根据地,领导和指挥热北地区的政治、军事斗争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享有热北“小延安”之美誉;1946年6月,中共冀热辽中央分局、冀热辽军区、热河省政府等党政军领导机关途经围场、赤峰、乌丹等地于1946年底战略转移到林西,林西当时成为全冀热辽地区的可靠根据地和政治、军事的指挥中心。

全国解放后,林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,自力更生,艰苦创业,恢复生产,发展经济,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,各项事业均得到了长足发展,经济实力逐渐增加,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。1979年以来,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,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,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生了深刻变化。城乡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,衣、食、住、行和医疗卫生条件以及文化生活等方面都有较大改善。先后获得“全国文化先进县”、“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”“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”、“全国封山育林先进县”等光荣称号。 


【字体: 】 【打印】【关闭
  • 上一篇: 没有了!

相关文章

    没有相关内容
Copyright ? 2017 www.www.stbtool.com All Rights Reserved     林西县人民政府主办     蒙ICP备16004577号
联系我们 | 站群导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