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林西县政府网站! 蒙文版

白音长汗新石器文化遗址

白音长汗新石器文化遗址位于林西县最南端,新城子镇双井店村,西拉沐沦河北岸的台地上,北距县城47公里,南距西拉沐沦河0.5公里,地处大兴安岭南段余脉的群山之中,山势较为平缓,山间有大片空阔地带,依山傍水,适宜农业耕作,遗址现存面积约10万平方米,遗址在东侧山岗的缓坡地带。

遗址于1986年筹建双平公路时发现。1989年至1990年间,由内蒙古自治区考古研究所和林西县文管所分两次进行发掘,发掘面积2500多平方米,初步发现这处遗址包含着兴隆洼文化、赵宝沟文化、红山文化、小河沿等几种不同类型的考古文化遗存。以兴隆洼文化的遗存最为丰富,原始居住聚落保存较好,从遗迹和遗物的文化面貌分析,代表着兴隆洼文化一种新的地方类型。

白音长汗新石器文化遗址,为“更新期蒙古式堆积层”(即黑土层)之上的文化遗物,日久天长,每到春秋季节,受到西伯利亚的大风刮动和洪水冲刷,便不断地暴露出许多黑土圈,面积最小为2030平方米,最大的为7080平方米,这些就是新石器时代人们居住过的“半地穴式”房屋建筑废弃后形成的堆积,遗物也暴露在其上。白音长汗新石器文化遗址,地层堆积较薄,且不相连接。

兴隆洼文化遗存,共清理房址23座,明显地分为南北两个居住区,两沟相距40余米,北区保存较好,已发掘出的17座房址依坡势成三排分布,并壕沟环绕,布局规划有序,房址平面呈方形或长方形,四隅抹角,痈壁略向外孤。穴壁高度随坡递减,后壁现存最高处0.45。门道处前壁在部略偏南,稍向外倾斜,方向45°,室内居住面经过有意加工,涂有黄色草拌泥,局部烧烤过。室内中心地面上有一处石板围砌的灶炕,用4片立石条立砌,灶长0.70,宽0.60,深0.25。出土陶器有敞口缺罐、盆、钵、碗等。均为夹砂陶器,砂粒细小,掺和均匀,器表颜色以黄褐色为主,少量灰黑色,同壁经打磨、发黑、炼制火候较低,陶器质地疏松,制作方法为手制,器壁较厚,纹饰以各类线形压纹为主,蓖点压印纹数量较少,种类有连续“之”字纹,短线交叉纹,人字形纹,网状纹,凹弦纹,此外还有圆圈戳印弦和圆点戳印纹。其中竖压横排“之”字纹占多数。石器数量较多,但种很少,有石斧、石锛、石磨盘、石磨棒、大石罐、石叶、石片等。打磨结合、磨雕、琢制、压削四种制作方法。其中以打磨结合,磨制石器占多数。骨器数量少,有骨锥、骨刀、骨针。

赵宝沟文化遗址仅发现两座房址,保存较差,长方形半地穴房屋,保留的多为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,室内地面涂抹草拌泥,高低不平,出土遗物少,主要有陶器石器两种。陶器有罐、碗、钵、杯、盏等,陶质多黄,纹饰以压印直线组成的几纹和横压坚排之字最为常见,石器数量较少,精制的石器有石斧、砺石、石饼、石磨盘、石球、环形器等。

红山文化遗迹发现房址两座,灰坑10个,墓葬7座,房址保存较差,平面范围和形状难以确定,唯室内灶址保存较好,积满白色草木灰。出土的陶器有夹砂和泥质两种,夹砂陶较多,陶色不纯,多炒灰褐色和黑褐色,也有少量的黄褐色。陶质火候较低,陶质坚硬。陶器纹饰主要有乳钉纹,指印纹,附加堆纹,锥刺纹等,器底常见的坚压横排线形纹,蓖点纹少见,划纹多为成组交叉式。多数泥质陶,表面有的内外磨兴,亦有彩绘陶器,器型主要有罐、盆、钵等器。石器有石斧、石磨盘、石磨棒、石耜、石刀、石环、石锛。

小河沿文化遗址存有灰坑6个,皆圆形、直壁、平底。出土的陶器有钵、斗、筒形罐、小口壶。陶器分为细沙陶和泥质陶,器表多饰线经纹或细绳纹,附加堆纹,方格纹,乳钉纹和缕空等。也有素面陶,陶色不甚纯正,多呈黄褐色,黑褐色、磨兴皮陶罕见。

白音长汗遗址经两次发掘,收获颇丰,这处遗址包含了西辽河流域几种不同的考古学文化类型,其中引人注目的是兴隆洼文化白音长汗类型。兴隆洼文化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1983年在敖汉旗粉隆洼遗址发掘后提出来的,目前所知这一远古文化的分布范围相当广阔,除在西拉沐沦河及大小凌河流域集中发现外,其南界已越过燕山,进入河北地区乃至渤海北岸,在这个广大的区域内,随着考古工作不断开展,兴隆洼文化存在着区域类型的差别已见端倪,白音长汗遗址的发掘为此提供了十分可贵的资料,兴隆洼文化距今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。


【字体: 】 【打印】【关闭
  • 上一篇: 没有了!

相关文章

    没有相关内容
Copyright ? 2017 www.www.stbtool.com All Rights Reserved     林西县人民政府主办     蒙ICP备16004577号
联系我们 | 站群导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