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政区位置
林西县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部,北依大兴安岭,南襟西拉沐沦河。地理座标为东经117度37分至118度34分,北纬43度 14分至44度15分。县域四邻是辽阔无垠的大草原,是典型的移民聚居地区。
2、政区沿革
1908年清王朝“移民实边”正式建县,先称巴西,后定为林西。1945年中共林西县委员会、林西县人民政府成立,隶属热河省,1949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,1969年划归辽宁省,1979年重新划归内蒙古自治区。
3、政区划分
全县辖7镇、9乡、3个国有林场、1个国有农场、1个国有牧场。
4、政区面积
全县总土地面积3933平方公里,东西蜿蜒73.5公里,南北跨距117公里。
5、政区人口
林西是一个移民县和多民族聚居的县,全县总人口23.6万人,其中农业人口18.5万人,占总人口的78%;汉族人口22.3万人,占总人口的94%,有汉、回、蒙古等11个民族。
6、政区自然特征
林西县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,年平均气温4.2度,年平均降水量379.7毫米,年平均无霜期125天。
二、资源状况
1、 农牧业资源
林西是传统的农牧业结合地区,拥有丰富的可供充分拓展的农畜产品资源。全县山杏林保存面积达70万亩,内蒙野果保存面积达5万亩。年肉牛饲养量达到10万头,肉羊、绒山羊饲养量达到40万只,肉鸡饲养量达到400万只,并有内蒙古交易量最大的“统部北方活畜交易市场”。皮张、绒毛、肉产品、林产品、草业、食用菌、蔬菜瓜果、杂粮杂豆等资源富集,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各类产业基地,亟待开发利用。境内野生植物资源富饶。野生植物有600余种,以灵芝、野菜、沙棘为主的20多种植物,具有较高的经济利用价值。药用植物有知母、甘草、黄芩等130多种。
2、矿产资源
林西县是一方资源富庶的宝地,矿产资源储量较大,尤以有色金属为最。现已发现具有工业价值的黑色、有色金属、稀有金属12种,化工、建材、能源、矿泉水等非金属12种,矿床、矿点、矿化点124处,遍布全县16个乡镇,已探明金属矿床含量500多万吨,非金属矿床含量6000多万吨。其中,已探明储量的铜金属量17.84万吨,锡金属量4.1万吨,铅金属量6.6万吨,锌金属量36.2万吨,银金属量1332吨,萤石储量50万吨、石灰石储量50万吨,黑色花岗岩矿石储量132万立方米,钨、钼等金属和煤、叶腊石、水晶石、大理石等非金属的储量也较为丰富,此外,还有大量的石材、黄粘土、矿泉水以及其它未计算储量的矿体,有待于开发利用。
3、 地理资源
林西境内有大小河流15条,总流域面积3785平方公里,西拉沐沦河、查干沐沦河、巴尔汰河、嘎斯汰河等河流穿境而过。境内群山绵延,川谷纵横,九佛山、三楞子山、大冷山、北大山等自然风光景致优美,气势恢宏。遍布境内的文物古迹,水库泡沼,翠谷幽林,草原风情相映如画,多种自然景观交汇成为人们休闲出游、娱乐的天然氧吧、心灵牧场。
4、人文资源
林西是赤峰地区经济、文化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,有文字记载和文物佐证的历史就有五千余年。林西城南的锅撑子山是我国著名的细石器文化遗址;大井古铜矿遗址驰名中外,比1974年国家在湖北省首次发现的铜绿山古铜矿遗址还早900年。百年沧桑,演绎了汉文明和马背文明水乳交融的厚重人文内涵。
三、经济社会发展概况
1、综合实力
改革开放以来、林西县物质文明、政治文明、精神文明建设迅速发展,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。2003年,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30701万元,固定资产投资61500万元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788万元,财政收入6266 万元,农民人均纯收入1804元,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20元。
2、工业经济
全县工业基本形成有色金属采选冶炼、农畜产品加工、建工建材为骨干的产业体系。工业对全县财政的贡献率达到50%左右。先后涌现出“冷山”绵白糖、精制淀粉、"北极星"水泥等名牌产品。冷山制糖公司通过资产重组,已成为全区最大的制糖企业。新引进的北京锦绣大地公司、北京日泽丰成公司、赤峰康利药业公司以及山东、河北、辽宁等地矿产开发企业,将成为林西新的经济增长点。
3、农村经济